土星星座在太陽系中的一個行星,土星是屬于氣體行星,也是一直圍繞著太陽系轉動的一個行星。但是土星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土星上會有光環。那么土星上為什么會有光環呢?光環是由誰發現的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太陽系中,土星被譽為美麗的天體,它戴著的光環曾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奇跡。今天科學家經過大量研究發現,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不僅土星戴著光環,而且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是戴著光環的。
在這4顆戴著光環的行星中,土星的光環最為壯觀和奇麗。歷史上首先發現土星光環的是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1610,伽利略用剛剛發明不久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土星,發現它的側面仿佛有一些什么東西。遺憾的是,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弄清楚那些東西究竟是什么玩意兒。
1655年,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終于搞清了土星光環形狀不斷變化的原因:那是因為它以不同的角度朝向我們。當我們恰好從它的側邊看去時,薄薄的光環就仿佛隱而不見了。土星光環厚約10余公里,寬約6.6公里,它可以細分為幾個環帶,中間夾著暗黑的環縫。
1977年3月10日,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的天文學家,各自觀測到了一次罕見的天文現象——天王星掩恒星。觀測的結果使科學家們大為驚奇:在天王星遮掩恒星之前,人們已經觀測到一組“掩”,在天王星本體掩星之后,又觀測了另一組類似的“掩”。造成這些“掩”的,原來是圍繞著天王星的一些“光環”。這些環都極細,而且彼此都離得較遠。1986年1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飛越天王星時,又發現了幾個新的環帶。現在,已經知道天王星共有11道環。
“旅行者1號”是1977年9月發射的,1979年3月初,它從離木星大約27.5萬公里處掠過這顆巨大的行星,發現木星也有一群細細的環。木星環厚約30公里,總寬度超過6000公里,光環與木星的中心距離約12.8萬公里。
1989年8月,“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飛越海王星時,證實了海王星也有光環。海王星的光環有5道。
冥王星是否也有光環,現在還不清楚,但有些科學家推測它也應該有光環。
科學家們經過觀測研究后發現,行星的光環主要是由無數的小碎塊組成。碎塊的大小可以用米做單位來量度。每個碎塊仿佛都是一顆小小的衛星,在自己的軌道上繞著主體行星運行不息。
那么,這些行星的光環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早在1850年,法國數學家洛希就推斷出:由行星引力產生的起潮力能瓦解一顆行星,或瓦解一顆進入其引力范圍的過往天體。這種起潮力能夠阻止靠近行星運轉的物質結合成一個較大的天體。目前所知道的行星環就是位于這個理論范圍內,其邊界被稱為洛希極限,是一個重力穩定性的區域。據此,科學家們對行星環的成因進行了三種推測;首座,由于衛星進入行星的洛希極限內,從而被行星的起潮力所瓦解;第二,位于洛希限內的一個或多個較大的星體,被流星撞擊成碎片而形成光環;第三,太陽系演化初期殘留下來的某些原始物質,因為在洛希極限內繞太陽公轉,而無法凝集成衛星,最終形成了光環。
不過,對于光環的成因,科學家們目前還只能是進行猜測而已。更令他們疑惑不解的問題是那些窄環的存在,因為根據常規,天體碰撞、大氣阻力和太陽輻射都會對窄環造成損壞,使它消散在空間。究竟是什么物質保護著窄環使其存在呢?一些學者提出,一定有一些人們尚未觀測到的小衛星位于窄環的邊緣,它們的萬有引力使窄環得以形成并受到保護。這種觀點被人們后來的發現所證實,因為人們不僅在土星而且在天王星的窄環中,也發現了兩顆體積很小的伴隨衛星,它們的復雜運動相互作用,使光環內的物質運動也缺乏規律性,也許這正是不同的行星環具有不同的形態的原因所在。
隨著研究的深入,使人們當初的一種推測——行星環為太陽系演化初期殘留下來的某些物質繞行星公轉而成這一觀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懷疑。比如,德國的一位天體學家認為,在1億年前,一顆小彗星與一顆直徑60英里的土星衛星發生碰撞,從而形成土星環。
小結:對于行星的光環并不是只有土星行星有,其它的行星比如木星或者是天王星等都帶有光環。因為這個光環的神秘莫測,所以對于這個光環的猜測也有很多,但是科學家們仍然沒有證實為什么會有光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