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出自商周時期,是歷史源遠的一個姓氏。何姓是當今我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在你身邊肯定出現過很多姓何的人。那么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姓何的名人嗎?不知道的朋友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何武,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后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陜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工修治鲖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后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征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辟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鉆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后,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任大將軍壓制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后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后漢書》稱其“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
何晏,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治作用后,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后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后改謚元。
何承天,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于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歷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謬為六十”。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后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何劉”。詩長于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云母粉而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里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仆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太宰,遷少師。嘗戒邊吏勿生事,惜人才,寬民力。卒,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謚正獻。
何榮祖,元臣。廣平(今屬河北)人。字繼光。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忽必烈)時奉命將公規、治民、理財、御道等十事輯成一書,名為《至元新格》。成宗(鐵木耳)時,又受命編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觀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學者。字粹夫,武陟(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得罪劉瑾。致仕。瑾誅,復官。以觸忌諱,貶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升東昌府同知。嘉靖時,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行世。卒,謚文定。
何景明,明文學家。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弘治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因劉瑾專權,遂以病歸。瑾誅,復原官,直內閣制敕房,后擢陜西提學副使。為官廉介,敢直言時政。與李夢陽齊名,為“前七子”之一。又與邊貢、徐禎卿、李夢陽并稱“文壇四杰”。其詩文以擬古為主,而亦強調創造。著有《雍大記》、《大復論》、《四箴雜言》、《大復集》。
何良俊,明戲曲理論家。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隱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等。
何心隱,明學者。泰州(今屬江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永豐(今屬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顏鈞弟子。他認為“心”是萬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質欲望應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家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使嚴嵩罷相。后為嚴嵩所仇,并得罪張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明篆刻家。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屬江西)人。精于金石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被后世推為皖派或徽派開創者。與文彭并稱“文何”。有《續學古編》。
何騰蛟,南明大臣。字云從,貴州黎平衛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因壓制農民起義,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廣總督時,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東下,挾其同行,他堅決不從,在武昌漢陽門投江,后為漁舟所救。乃由江西間道走長沙,聯絡大順軍余部共御清軍。永歷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軍戰敗,被俘后不屈而死。
何焯,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 人。康熙中,受薦入南書房供職,相繼賜舉人、進士。教授皇八子讀書,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編修。通經、史、百家諸學,藏書豐富,得宋、元舊版,親加校勘,工楷書。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康熙六十一年卒,贈侍講學士。
何紹基,清詩人、書法家。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光進士。官編修、四川學政。通經史、小學、律算。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工書,得力于唐碑,傾注于顏真卿,參以后漢、北魏諸碑,遒勁峻拔,古拙有奇氣。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桂清清臣。字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平天**動起,上疏論兵事,得咸豐帝信任,先后出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參與同英美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談判;與太平軍戰于徽州、寧國;督理軍餉于常州。咸豐十年(1860)屢戰敗,棄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職,同治元年棄市。
何如璋,清臣。字子峨,廣東大埔人。同治進士。光緒三年(1877)以侍讀出使***。累官少詹事。中法**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 主和意旨,在法艦進入馬尾港后,“猶嚴諭各艦毋妄動”(《清史稿》),致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損失慘重。后被革職充軍。
何啟,清改良主義者。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畢業于xianggang ***書院。后赴英學習醫學、法律。回國后長住xianggang ,任律師和xianggang 立法局議員。創辦雅麗氏醫院,并附設西醫書院。主張維新變法,著有《新政真詮》。
何老鳳,清末山東大鼓藝人。直隸固城(今屬河北)人,原名鳳儀。嗓音宏亮,吐詞講究“一字砸一坑”,表演傳神,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影響很大,時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譽。晚年在濟南演出。擅唱《三全鎮》、《瓦崗寨》等曲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