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生肖屬相,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有十二個,但是為什么是十二生肖呢?這其中是有典故的,是在五千年歷史中慢慢演變而來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屬相生肖為什么取數(shù)十二吧。
《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十二年,一年十二個月,一日十二時辰。《國語·晉語四》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說,《后漢書·荀爽傳》:“故天子娶十二婦,天之數(shù)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農(nóng)架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漢族創(chuàng)世史詩《黑暗傳》。其中有一個講述干支來歷的故事:“開天辟地之初,玄黃騎著混沌獸遨游,遇到女媧。女媧身邊有兩個肉包,大肉包里有十個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個女子。玄黃說:‘這是天干***地支神,來治理乾坤的。’于是,為他們分別取名,配夫妻,成陰陽。男的統(tǒng)稱天干,女的則為地支。”這一創(chuàng)世神話故事,講干支,講玄黃神、女媧神,講乾坤陰陽,將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遠。
天乾地刊,古代歷來以天為主、地為從。十天干又叫十母,對應的十二地支則別稱十二子。漢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橈采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橈是黃帝時代的大臣,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干與支按順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為第六十對,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開始,這一循環(huán)稱為一個甲子。其中,每個天干出現(xiàn)六次,每個地支出現(xiàn)五次。
十二生肖的產(chǎn)生,有著天文學的背景。在原始時代,先民們體驗著寒暑交替的循環(huán)往復。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則曰‘我見青草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宋代孟珙《蒙韃備錄》也記:“其俗每草青為一歲,有人問其歲,則曰幾草矣。”年又有觀天者發(fā)現(xiàn)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發(fā)現(xiàn)十二次月圓為一歲,這一發(fā)現(xiàn),是初期歷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shù)”。天干需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
總結:其實在我國的各種古籍的記載中,有很多都是十二之數(shù),比如說十二天干地支,包括月份也是十二,這些都是有相關聯(lián)的,暗含著天體星位之數(sh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