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數(shù)千年來一直信仰崇拜“春牛”的存在。傳說中的春牛,身高四尺,長八尺,象征四時八節(jié)。在古代立春日舉行的迎春活動中,春牛是不可或缺的。春牛由紙扎或泥塑,人們抬著春牛舉行各種民俗游藝活動,其中主要是民間藝術(shù)表演,有秧歌、龍燈、高蹺、旱船等等,俗稱“演春"。這種迎春活動的高潮是“鞭春牛”,由帶隊的人執(zhí)鞭抽打“春牛”,一邊口中頌祝福祈禱之詞。
吉林省海龍縣的打春詞是:一打風調(diào)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豐登,六打***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節(jié)康寧,九打九九歸一,十打天下太平。”
長白山地區(qū)的打春詞是:春交五九尾呀,春打六九頭。手舉鞭條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打得昏君不露頭。”此外,在立春前后,農(nóng)家還要張貼春牛圖,一般繪一頭牛,一芒童(代表芒神),芒童手執(zhí)柳條為梗,或在牛側(cè),或居牛背,示意人們春耕就要開始。還有些春牛圖,寫有“新春大吉”“天下太平”的字樣。
民間還為牛安排了一個生日,其時間全國各地有所不同,但以四月初八為多。這一天,耕牛放假,不出外干活,同時享受最好待遇,能吃上各種日常難得吃到的“補品”。侗族還要在牛欄邊祭祀牛神。布依族要進行斗牛比賽,敬秧神和牛神。壯族則以香茅裹糯米為棕,約請親戚朋友聚餐,以表慶賀,許多民族又把這一天叫“牛王節(jié)”。
除了慶祝牛的生日,各地還有一些不同的敬牛節(jié)。如江蘇海州地區(qū)的“牛郎會”,壯族在四月初八舉行的“牛魂節(jié)”等。生活在貴州榕江縣一帶的侗族以六月六日為“洗牛節(jié)”,殺雞宰鴨相慶,并把雞翅鴨毛插在牛棚上,以示為牛洗塵,祝禱耕牛平安。云南金平一帶的苗族,每逢農(nóng)歷十月初一要舉行“糊牛角”的民俗活動。那天,孩子們把燒烤好的糯米糍粑糊滿牛角,再插上兩個大紅辣椒。據(jù)說人們希望耕牛帶著糍粑和辣椒去喝水時,看到水中的倒影,知道主人惦記著自己。這些活動主要是感謝牛的辛勤耕作,勞苦功高的,如實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與牛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
此外,各地民間還有供奉祭祀“牛王",以祈子求嗣、驅(qū)邪趕鬼、防病治病的,不一而足。
牛不僅以其勤勉踏實給人類帶來了生活的溫飽,而且在它身上體現(xiàn)出的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也給人類以精神的財富,留給人類無盡的藝術(shù)想象和美的享受。
民間百姓創(chuàng)作了豐富多釆的牛舞。據(jù)葉春生在《嶺南風俗錄》中介紹,從廣東北部到西部山區(qū)的廣大農(nóng)村,都有在春節(jié)表演春牛舞的傳統(tǒng)。其舞蹈古樸深情、熱烈歡快、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各地跳春牛舞時還會唱許多頗富特色的“春牛調(diào)”,內(nèi)容樸實,感情真摯,曲調(diào)深沉纏綿。
把牛寫進文學作品的古往今來大有人在。唐朝劉義有首《代牛言》:“渴飲鎮(zhèn)川水,餓瑞吳門月。黃金如可種,我力終不歇。”此詩明白如話,把牛終身勞瘁而不居功約高風亮節(jié)凸現(xiàn)于人們面前。
宋朝李綱有《病牛》道: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前兩句說牛功高卻在傷病之時無人過問,抒發(fā)同情不平之心,后兩句托物言忘,在牛的精神內(nèi)質(zhì)和自己理想追求之間找到了共通之處,從而表達了自身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抱負。
元朝宋無作《老牛》:“草繩穿鼻系柴應,殘喘無人問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動,夕陽空送牧兒歸。”一頭辛苦一生筋疲力盡的老牛仍要繼續(xù)勞作,最后累死春好,夕陽中牧童空手而歸。此詩短短四句,滿浸悲涼,流露出詩人對老牛無限憐憫、哀傷的內(nèi)在情韻。
牛因為其沉默寡言的性格,在民間也被認作愚笨,所以人們稱對蠢人講道理為“對牛彈琴”,形容賢愚利害不分為“牛驥共宰”,形容宵小之輩、作惡之人為“牛鬼蛇神”,形容為人作奴隸為“做牛做馬”,形容人力盡無能為“老牛推車”。人們很多時候把牛看作遲鈍不聰明的動物,但也有例外,這種時候,牛被看作是“大智若愚”,達到了與世無爭、淡站名利的超凡入圣之境。
孔子在《論語》里《仁篇》中就希望人可以敞屐功名,如牛一樣,有能力就盡職耕田勞作,從不居功自傲。在祭孔時一定要用牛,其原因或許就在這里,牛牲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古時候的讀書人往往爭拔祭牛身上的牛毛,叫做“智慧毛”,以期得到豐富的智慧。
而相傳黃帝“服牛乘馬”,老子騎青牛出關(guān),也都是這種牛哲學文化的隱喻。牛幾乎渾身上下都進入了我國人的日常生活用語之中。古時諸侯聯(lián)盟,只有主盟者才有權(quán)執(zhí)牛耳取血盟誓,所以“執(zhí)牛耳”就成了“權(quán)威”的代名詞。
人們譏笑食量大的人為“牛肚”;稱人善飲為“牛飲”;脾氣執(zhí)拗暴躁為“牛牌氣”;浮夸不實為“吹牛皮”;事情不相合為“牛頭不對馬嘴”;好認死理或好鉆營旁門為“鉆牛角尖”;稱貧寒之士為“牛衣”;比喻人傲慢為“牛氣”。
民間更有許多關(guān)于牛的俗語廣為流傳。“初生牛犢不怕虎”,“割雞焉用牛刀”,“黃牛拉磨,慢工出細活”,“泥牛入海,無影無蹤”,“屬牛的,專碰硬的,專拉重的”,“小牛犢吃奶,就知道碰”;“牛犢子拉車,亂套”廣墻上的春牛,離(擎)不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本文:牛與我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