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有著很多的少數民族的,它們是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的,而且很多不同的民族是會有她的風俗習慣的,也就會很多的忌諱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滿族的風俗習慣?滿族有什么講究?一起來看看吧!
【滿族的風俗習慣】
飲食民俗:
(1)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于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2)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3)菜肴。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4)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滿族有什么講究】
滿族人視西墻為祭祖的圣地,不允許在這里掛衣服和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炕”,設有“祖先板”。忌諱的人,尤其是女人,會隨意地坐著和撒謊。通常,客人不允許在西炕上休息,也不允許在這里放狗皮帽或鞭子。避免打狗、殺狗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或狗皮床墊的客人禁止戴狗皮帽或狗皮套。任何人都不允許跨過炊具或壁爐的三腳架,也不允許踩踏或坐在炊具或壁爐上。不允許在爐子或池塘上烤腳、襪子、鞋子和靴子。禁止亂扔剩菜、骨頭、魚骨等。放進炊具或壁爐里。服喪期間,男人不剃頭,女人不戴花,三年內不穿紅色。
【滿族的禁忌有哪些】
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喪事期間,忌諱交談中說“死”字,要說“走”字。整個正月期間不能理發,有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吃飯時,忌諱將筷子插立在盛了飯的飯碗中,或將筷子置放指于就餐人。
春節,是滿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掛“福”字。午夜分發“神紙”之后,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取“更歲餃子”之意。還要把一枚銅錢(富家有的用金錢小保及寶石等),暗放餃子中.誰吃到了則終歲大吉。除夕,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可達二丈,上扎松枝,高掛紅燈,紅燈至初六,夜夜不熄。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滿族先民形成了富于自己民族特點的歲時文化,如遠在渤海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春節、端午節等節慶習俗。這些習俗與其受到漢文化影響有關,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節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長命鎖、射柳祭天等習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