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說明天氣在不斷在的轉涼,我們也要開始逐漸的增加衣服了,在立秋這一天我們要吃很多的水果和食物來迎接它的到來,那么立秋為什么吃西瓜呢?各地立秋吃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全文目錄
1、為什么立秋要吃西瓜
2、七夕的由來
3、全國各地立秋吃什么
為什么立秋要吃西瓜
立秋吃西瓜是我國的傳統習俗,被稱為“啃瓜”,寓意著“啃”掉夏天的暑氣,迎來涼爽的秋季。關于立秋吃西瓜的習俗,還有一段傳說,明代時期,南京城里很多人都長了癩痢瘡,大家便根據廬州府崔相公的女兒用吃西瓜讓癩痢自動結疤的故事開始吃西瓜,沒想到癩痢瘡很快就好了。從那之后,便有了立秋吃西瓜的習俗,除了這段傳說.
立秋的由來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節點。在二十四節氣中,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據二十四節氣排序,立秋后還有處暑節氣。立秋至處暑期間天氣還是很熱,處暑節氣后便出暑了,自處暑節氣起暑氣漸退。立秋后,降雨、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一個轉折點。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在古代農業社會,立秋對農事的意義很重要。
全國各地立秋吃什么
1、北京“貼秋膘”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柜臺前,選購肉食制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
2、杭州“食秋桃”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南京“啃秋”
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4、天津“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5、山東立秋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6、四川“立秋喝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東北立秋吃餃子
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東北立秋的民俗與北京、河北等地區類似,都是關注立秋進補,模式也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用“搶”的方式補秋膘。
8、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