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么吃青團 還有什么風俗習慣

              清明節,既是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從古代就已經存在了,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祭祀也會吃青團,那么是清明節什么吃青團?清明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全文目錄

              1、為什么清明節要吃青團

              2、清明節還吃什么

              3、 清明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清明節為什么吃青團 還有什么風俗習慣

              為什么清明節要吃青團

              1、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別指定為“寒日節”。

              2、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余年,仍舊一只老面孔。

              3、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4、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苧麻葉、艾蒿、鼠曲草。

              5、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綠,以前常用,現在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

            清明節為什么吃青團 還有什么風俗習慣

              清明節還吃什么

              在山東,即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 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

            清明節為什么吃青團 還有什么風俗習慣

              清明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

              2.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3.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4.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我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5.插柳

              清明節,我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說法是驅祟辟邪。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祟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

              6.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7.蕩秋千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蕩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8.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9.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10.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

              11.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一个人看的www高清频道免费| 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污视频网站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美景之屋4在线未删减免费|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午夜影院小视频| 国产精品秦先生手机在线|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天天躁天天碰天天看|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爽爽激情在线观看|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西西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大片www| 天天躁夜夜躁狂狂躁综合|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玖玖爱zh综合伊人久久|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2017狠狠干| 国内国外精品影片无人区| 中文字日本乱码| 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 久香草视频在线观看| 杨晨晨被老师掀裙子露内内|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永久久久免费浮力影院|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蜜柚视频影院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韩国特黄特色a大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