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時心里默念什么
燒香拜佛時可以許愿,至于能不能實現,要看你這個愿望是善愿還是惡愿,是為自己求還是為眾生求。如果是善愿而且是為眾生而求,則因緣具足時,一定會實現。但眾生迷惑顛倒,無法遠離自私自利,大部分都是為自己而求,但佛菩薩為了增強眾生的信心,往往也會滿足其愿。
不帶任何功利目的,拜佛時清清凈凈,這是所有佛弟子在拜佛時都應“追求”的境界。拜佛時保持清凈心比拜佛時許愿境界要高很多,一點也不矛盾。真有事求佛菩薩幫忙,可以在拜佛前說出來,或者心中默念,然后保持清凈心一直拜即可。眾生動一個念頭,傳遍虛空法界,佛菩薩沒有不知道的,心越清凈效果越好。
若是剛接觸佛法的初學心中可默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若是已有發愿修習哪一法門的可念哪一法門的佛菩薩圣號。比如: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如來,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
三皈依: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餓鬼。
皈依僧,不墮旁生。
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圣眾。
許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許多人只皈依,卻不敢受戒,說是怕受戒后做不到。
其實,皈依佛法僧三寶,不要求斷肉食,只是建議不要食用大蒜、蔥、韭菜等葷菜(惡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后也不要求斷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后,尚可食用五凈肉,如南傳的泰國緬甸、藏傳的** 、蒙古等地。或許是因為漢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時,同時授予菩薩戒,才有人們特別在意食肉問題以及相關誤會。
更何況,不受戒、不學戒又如何知道自己做不到?說到吃肉,如果你是關心自己、關心親人將來健康之人,還是真誠地建議你不吃或盡可能少吃為好。因為,且不說肉食是否衛生,即使衛生的肉食,也已經是人類眾多疾病的主源。
上香時心中應默念的三句話
把香點燃后應插在香爐中間。
首座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
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
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
上完香后,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
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拜佛磕頭的正確方法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墊的***(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于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并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拜佛具有懺悔罪過、修持禪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藉拜佛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并檢討自我、懺悔過去所造的業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讓人的身心安定。
每當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凈與安祥,生起了一份莊嚴與寧靜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
不解佛教的人,認為拜佛就是信仰崇拜、崇拜偶像。事實上,佛教是透過拜佛的動作,禮敬佛菩薩,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同時,拜佛也可同時懺悔自己所造的惡業。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宗教儀式。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當五體投地,接觸到大地時,則令人感動于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懷著感恩心,以飲水思源的心,感謝大地,感謝一切眾生。
而從拜佛的動作,讓人連想到,當人的內心充滿了禮敬、感恩與懺悔時,也有如稻穗一樣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義,也就是如此了。
如果再細分,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后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松一些、柔軟一些,輕松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站起來之后,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只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于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
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懺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別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