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祖籍涿郡,生于洛陽夾馬營。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母為杜氏。趙匡胤于后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器重,于征伐南唐時屢建戰功。下面大家一起去了解關于他的風水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的風水故事
傳奇經歷
據傳,趙匡胤早年曾試騎一匹烈馬,他不給馬套上籠頭,結果烈馬跑到城樓的斜道上,使他的額頭撞在門楣上,人也從馬上掉下來。人們以為他的腦袋一定會被撞碎,不料趙匡胤卻從地上慢慢起身,繼續追趕馬并躍上馬背,一點也沒有受傷。
趙匡胤又曾與韓令坤在土屋里下棋,看到有麻雀在屋外打斗,就起來捉麻雀,結果屋子隨后就倒塌了。
千里送京娘
趙匡胤年少時,正處于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他就有一個拯救的心,年少輕狂的趙匡胤因得罪朝廷而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經路過華山,從一群強盜手里救下苦命女子趙京娘,匡胤與京娘結為兄妹并獨行千里護送京娘回家。
京娘姓趙,山西永濟人,年方十七,隨父去曲陽燒香還愿遭劫,幸遇趙匡胤拔刀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趙匡胤對京娘體貼關懷。途徑武安門道川,京娘晨起,臨淵梳妝,向他訴說愛慕之情。趙匡胤躊躇滿志,婉言回絕。是時,一輪朝陽噴薄欲出,趙匡胤作《詠日》題于壁:“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
另據馮夢龍《警世通言》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京娘愿以終身相托,然而趙曰:“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與那個響馬何異?況施恩圖報非君子所為”。京娘道:“恩兄高見,妾今生不能補報大德,死當銜環結草。”京娘投湖自盡(又說因受到兄嫂猜疑而自盡),匡胤在悔恨交加中投軍去,后來登基,追封京娘為貞義夫人。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趙匡胤為了加強***集權,同時避免禁軍軍將也黃袍加身,使類似澶州兵變和陳橋兵變的歷史劇重演,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明太祖大殺功臣之舉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范。
趙匡胤有一天召趙普問道:“從唐朝末世以來數十年,皇帝已經換了八個家族了,**頻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長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趙普回答:“陛下講了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亂,非別的原因,就是藩鎮的權力太大,君弱而臣強罷了。今日如想要解決這樣的情況,唯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制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銳的隊伍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諸高級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軍將們說:“我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雖然我貴為天子,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當了皇帝之后,我終日沒有好好睡過。”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趙匡胤說道:“誰不想要富貴?有朝一日,有人以黃袍披在你身上,擁戴你當皇帝??v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著你們嗎?”
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該怎么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借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建議“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后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大臣們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第二天,各位軍將就稱病,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敕準,并且給予他們優厚的退休金。
宋太祖趙匡胤與楊家將的風水傳說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年輕時叫“趙癩子”出身低微,曾在一個姓楊的大財主家當長工。 趙癩子年輕時喜歡玩槍弄棒,有一身不錯的功夫,尤其他自小隨父親在深河里摸魚撈蝦,更練得一身好水下功夫,他可以一口氣在深水下呆上半個時辰!
那一年,趙癩子的主人楊財主的老母去世,楊家大做隆重闊氣的喪失之際,自然請了最好的風水先生來為楊母物色一方最為適當的風水寶地。
風水先生物色來物色去,終于發現一塊好地方,卻是深河中的一處龍口寶地。河深水急,怎樣才能把楊家老母的遺體葬下去呢?全家人商量來商量去,最后決定,將楊家老母火化成灰,裝在小木盒中。
第二天,趙癩子偷偷懷揣老夫的骨灰,來到楊家。他接過楊家老母骨灰盒,按指定的地點潛入深水中一看,果見水下一個天然生成的巖石“龍口”,他趕緊從胸中掏出老父的骨灰塞進“龍口”,當他準備將楊家老母的骨灰也塞進去時,“龍口”卻突然閉合起來! 這可怎么辦?趙癩子急中生智,他只好順手將楊家老母的骨灰盒掛在龍頭的龍角上。
趙癩子浮出水面,風水先生已算出趙癩子的所為——但這也是人之常情啊,“趙家天子, 楊家將,換朝不換將。”
話說趙父葬得好地,喜鵲趕緊飛到楊家報喜:“趙家癩子當皇萬萬年,趙家癩子當皇萬萬年!”
這時趙癩子的老母正在火爐上洗碗筷,聽到喜鵲叫的這么奇怪,就順手將洗干凈的的筷子頓了一下火爐上的洗碗盆說:“嗨,喜鵲啊,別讓趙癩子當皇萬萬年,就讓他當個十幾年皇帝,還了家中所欠的賬就不錯了。”
這下子可惹事了,因為趙癩子已是真龍天子之貴,其母也非等閑輩,手中筷子就成金棍子了。 火爐菩薩立即上天稟報玉皇大帝道:“玉皇大帝呀,不得了,剛才趙家皇母打了我三百金棍,還說讓趙家癩子當十幾年皇帝就行了。”
玉皇大帝一聽很生氣,就風道:“既然如此,就讓趙癩子當十幾年就好啦,他的子孫就給三百年天下吧。”于是這樣宋朝的天下就自趙匡胤開始有了三百年的歷史。
果然,趙癩子趙匡胤自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正好做了一十九年皇帝,而趙家天下自北宋至南宋正好是三百一十九年,他的子孫正好是三百年的歷史。而楊家呢,自宋朝開始,不論哪朝哪代,都是將才輩出。
人物評價
總評
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于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和宋朝的開拓者,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于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而且深為后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歷代評價
張洎:陛下生而知之,國主學而知之。雖學知與生知不同,然其知一也。
趙光義:先帝以勤勞定天下,凡軍國機務、邊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舊規,不得輒易。
范仲淹:①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②我太祖皇帝應天順人,受禪于周,廣南、江南、荊湖、西川,一舉而下,罷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
富弼:藝祖臨軒之初,一歲之內,下澤潞,平揚州,威令之行,如破竹之勢,則其余藩鎮,自是束手而聽命矣。又于樽酒之間,酬對之際,折其氣,伏其心,罷節旌,授環衛,謦欬之易。其故何哉?御得其道故也。……太祖、太宗圣圣相承,修明憲度,肅清寰宇。
田況:太祖少在兵戎間,累著戰功,以至得天下。然以興隆學校為心,京師建國子監,每輿駕親臨,以觀其役。識者知太平之有漸矣。
劉安世:太祖用心,堯舜之心也。
司馬光:
①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養其疽囊,以為子孫不治之疾,于是漁陽竊發,而四海橫流矣。肅、代以降,方鎮跋扈,號令不從,朝貢不至,名為君臣,實為絢敵。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綱頹絕,五常殄滅;
懷璽未暖,處宮未安,朝成夕敗,有如逆旅;禍亂相尋,**不息,血流成川澤,聚骸成邱陵,生民之類,其不盡者無幾矣。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胄,櫛風沐雨,東征西伐,掃除海內。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以為子孫建太平之基。
②太祖皇帝受天明命,撫有大寶,當是之時,戰士不過數萬,北御契丹,西捍河東;以其馀威,開荊楚,包湖湘,卷五嶺,吞巴蜀,掃江南,服吳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