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祖墳風水故事
清朝,山東招遠地區的一個村中,有戶人家姓羅。家中祖孫三代單傳,僅有幾畝薄田,窮家舍業。羅東的父親年近七十歲了,身患疾病。羅父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孫能夠發達,但苦無良機。這一天,老朋友前來探望生病的羅父。羅父深知這位老友懂風水,就請求指點。老友只是笑了笑,對于幫助指點風水的事情卻避而不答。告辭的時候,羅父拄著拐杖親自把老友送到村口。
老友很感動,便遙指著遠處的一塊洼地,對羅父低聲地說:“看見那棵大柳樹旁的洼地沒有?這塊洼地就是個風水寶地。能把祖輩的靈柩葬在此地者,其子孫日后必有大成。你身體不好,不要再送了。快回吧。”言罷,老友拜別而去。
隔年,羅父病情加重,把羅東喚至身前,將村口大柳樹下的洼地是塊風水寶地的事情告訴了他。沒過幾天,羅父病故。羅東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把父親的靈柩下葬于那棵大柳樹旁的洼地處。羅東服孝守靈,眨眼間過去了三年。在此期間,羅東曾不惜欠債,送唯一的兒子去讀私塾。兒子很聰穎又勤奮好學,鄉試考得首座名。
私塾先生預言:將來,此子進京趕考,必中三甲。同村的一家大富戶膝下有兩個兒子,生性愚鈍,鄉試屢屢落敗。看見羅家之子那么有出息,很是嫉妒。后來,發覺羅東所選的葬父之地與眾不同,就懷疑其中有玄機。大富戶特意施重金聘請了一個風水先生來村中點撥風水。那風水先生來到村口,一眼望見了埋葬羅父的那片洼地,他不停地點頭,說:這真是塊風水寶地啊!
不久,大富戶主動跑到羅家,跟羅東商議,言稱,看中了村口那柳樹下的洼地,想在那里蓋座院子。如果羅東能移墳,他家愿以十畝良田作為交換。羅東當然不答應。大富戶又將條件提升到用二十畝良田交換那塊地,羅東雖然還搖頭拒絕,但心里卻暗自思量:我家中已負債累累,況且兒子的鄉試業已考中了,若用那塊洼地換回幾十畝良田,既能還上債務,又可以資助兒子進京趕考。
這可是件好事情。當大富戶出價至三十畝良田時,羅東終于點頭應允了。就這樣,羅東選了個吉日將父親的墳從洼地里移出,另尋了一個地方下葬,換得了三十畝良田。那大富戶等羅家的祖墳一遷走,便迫不及待的把自家的祖墳遷入了這塊洼地。
不及一年,羅東的兒子正準備進京趕考,卻莫名其妙的患了一場大病。羅家不惜耗家資為子治病,最終,將那換來的三十畝良田幾乎賣盡,也沒有把兒子的病完全治愈。羅東左思右想,后悔不該換出那塊風水寶地。再說那大富戶,雖然已把祖墳遷進了風水寶地,可兩個兒子的學業仍然沒有長進。這是怎么弄的?大富戶又去請教那個風水先生。
風水先生掐指一算,遺憾地說:“那棵大柳樹旁的洼地下,原有一座蓮花池,池中有雙蟒盤繞,所以,絕對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可為何出現了這些偏差呢?肯定是羅家在啟墳遷移的時候,不小心挖破了地器兒,風水寶地的寶氣全都散了。”大富戶心疼那白白換出去的三十畝良田,不禁嚎啕……
清朝廷為什么挖洪秀全祖墳
洪秀全的祖墳位于廣東省花縣之北的芙蓉嶂山上,芙蓉嶂位于芙蓉鎮之北,海拔360米,處于縣北群山之中,山峰重疊,狀若芙蓉。又因綿亙于該縣中部平原之背,一字排開,宛若屏帷,故稱芙蓉嶂。山之南,有“白水稆”,又名“西山瀑布”,其狀如同白練自50米高處分五級瀉下,濺石飛花,傾注入潭,其聲轟轟。曾有文人墨客詠之為“峭壁中懸一段云,青山橫為玉龍分。勢傾河漢難窺測,聲雜風雷駭聽聞。當暑向人寒瑟瑟,凌空觸石雨紛紛……”
芙蓉嶂雖為風水寶地,但長期以來,外地人很少知道。后來被一位風水老師賴布衣發現,芙蓉嶂才逐漸名聲遠播。賴布衣是江西省定南鳳崗村人,約1276年宋朝末年,出生于風水名門世家,原名賴文俊,布衣是他的自號。他少年時,就得到父親賴澄山的真傳,18歲就行走江湖,以風水相術為生。
他在粵北群山中發現“龍脈”南延,氣勢磅礴,十分高興,決心要跟蹤“龍脈”。他沿著“龍脈”出南雄,過曲江,下英德,越清遠,入花山北部山區,來到芙蓉嶂。他見氣勢不凡,認為此乃龍脈之“結穴”。臨行時口占偈語一首:“頭頂芙蓉嶂,腳踏土地壇,右有覆船崗,左有鶯蜂竇(‘窟穴’的意思),鰲魚把水口,獅、象守門樓。誰人葬得中,代代王公侯。”
原來這山南麓,有三個小山崗突起,居中的名土地壇最大;左、右兩邊的分別名叫覆船崗、鶯蜂竇。正南面約一公里之遙,又正好與三座山崗相對。其中間一座名鰲魚崗(后人訛傳為鯉魚崗),左、右兩邊相距各幾百米處,有名叫“獅”、“象”兩山,均以形似而得名……賴布衣在芙蓉嶂住了幾天后,便告別村民離開。聽說他又跟蹤“龍脈”,以后去過南海、順德、番禺、寶安,直到九龍又住下一段時間,然后租一小船去海南島,從此銷聲匿跡、不知所終,只有他留下的詩在花縣一直流傳。
清朝嘉慶年間,廣東梅縣石坑鎮有洪族一支全家遷來花縣福源水村定居,不到兩年,洪老漢逝世,初葬于福源水村附近。洪老漢的二兒子洪英倫稍懂風水相術,他得知芙蓉嶂的風水詩后,于是便按照詩中所指,到芙蓉嶂察看,見果然為風水寶地。
于是選定位置,把父親尸骸遷葬到此,重建了墳墓。墓形像一座太師椅,用青磚砌結,正中有花崗石造的墓碑,碑上款刻“嘉慶二十年秋谷旦吉日重修”,正中是“清顯祖考諱公三洪公大人墓”,落款是“祀男英繹、英倫、英緘、英緯,孫會玄同立。”
賴布衣的預言是否真能變為現實呢?1851年,洪公三的第六代傳人洪秀全在廣西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起義,席卷半個我國,定都天京,成為太平天國的天王,應了賴布衣“六百年后必有王者出”的預言。但他只當了十三年天王,太平天國就失敗了,實現不了賴布衣:“世代出公侯”的預言。有人說,這是因為清廷派人挖了洪秀全祖墳的緣故。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后,一路勢如破竹,這引起了咸豐皇帝的極大恐慌,他一方面下罪己詔,穩定人心;另一方面卻又下令:查明逆賊洪秀全、馮云山、韋正祖,先經廣東花縣、廣西桂平發掘……密飭各該州、縣明察暗訪,務得該首逆及逆諸三代確實墳墓,悉加掘毀,并其坐山后,概行鑿斷,以消逆焰而懲大憝。花縣知縣牟崇齡收到上諭后,即奉命急將洪秀全之祖墳掘毀。
洪秀全的祖墳雖然被毀了,但是,或許是芙蓉嶂積聚的王者之氣太強吧!洪秀全還是當了十幾年的“天王”,直到病死。而清廷挖掘洪秀全祖墳仿佛也起到了部分作用,賴布衣“代代王公侯”的預言并沒有實現,愛新覺羅的清王朝仍然茍延殘喘了幾十年。
清朝周宰相墓地風水
其實河南商城真正土生土長的首座貴,應該是清朝的體仁閣大學士(相當宰相)周祖培。
周祖培(1793癸丑年~1867丁卯年),譜名之翔,字叔滋,號芝臺,祖籍江西婺源縣,元末避兵亂遷至河南商城南境牛食畈(今安徽金寨縣),清初移居商城城關。他是晚清大臣,歷仕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
歷任陜甘學政、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文淵閣直閣士、內閣學士、刑兵戶吏四部尚書,賞加太子太保銜,謚文勤。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侵攻陷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周祖培被授命為留京辦事大臣.并拜為體仁閣大學士,實掌宰相之權。所以民間就有“周宰相”的俗稱。
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年)中舉,次年(己卯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道光年間任禮、工、刑部侍郎等職。
咸豐元年(1851)遷刑部尚書,充《宣宗實錄》館稿本副總裁。
咸豐三年(1853)降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次年,上疏奏請各省辦團練,仿嘉慶“堅壁清野”之法,抵抗太平天** ,咸豐從之,升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
咸豐六年(1856)《宣宗實錄》告成,賞加太子太保銜。又先后任吏部尚書兼戶部尚書,管理戶部事務臣兼吏部尚書、武英殿總裁等職。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進犯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周祖培受命為留京團防大臣,拜為體仁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實掌宰相之權),駐守北京外城。是年10月12日,留京王大臣派恒祺前往聯軍駐地允于聯軍由安定門進京,次日,周祖培等撤去守城防軍,開放安定門讓聯軍進城,北京失守。
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死于熱河,其子載淳6歲繼位,年號“祺祥”,諭派奕訴、周祖培等在京banli 一切事務。自此至11月間,葉赫那拉氏與奕訴等人密策政變,從咸豐遺命贊襄一切政務的怡親王載垣等八大臣手中,奪取清廷最高統治權,是為“北京政變”。
其間,周祖培與大學士桂良等曾奏“遵旨恭擬兩宮皇太后徵號折”,稱上母后皇太后為“慈安皇太后”,圣母后皇太后為“慈禧皇太后”。并與賈楨、沈兆霖、趙光奏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宣稱:“為今計之,正宜皇太后敷中宮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權,使臣工有所稟承,命令有所咨決,不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
還疏言載垣等所擬年號“祺祥”更為“同治”,受到慈禧嘉獎。此后,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開始了慈禧在我國半個世紀的腐敗統治。同治五年(1866),周祖培主撰《文宗實錄》、《文宗圣訓》完成,共子文龠、文令分別被賜為員外郎和舉人。翌年,病死于北京,享年75歲。
本案例考察的是周宰相的祖父祖母合葬墓,周祖培的祖父叫周作淵,字澄懷,號潛齋。話說當年周作淵因屢屢考試失敗,到老都考不上一個功名,而幾個兒子也老大了同樣考不上,眼看孫子們也漸漸長大,又要到考試年齡了,于是心中郁悶,想到應是祖上風水不力,于是從江西省請來一知名地理師,為自己尋找百年后安葬的吉穴,以輔助兒孫們能考上個功名。
民間傳說:那知名地理師到了周家住下后,由主家安排幾個長工,專門陪伴他去爬山尋穴,負責拿工具以及上山開路時的砍樹割草。如此那地師每天帶幾個長工出去了解周圍的山川形勢,先是起步于瓦屋基(今江西省金寨縣湯家匯鎮境內),按山川、河流的脈向走勢,涉于山水之間,后來越走越遠,由長工備車備馬,運送糧食衣物等必須用品,白天行山,晚上搭棚睡覺。一直找到姜寨白鷺河畔(今河南商城縣觀廟鄉)。
地理師在追尋這條龍脈(屬大別山脈)時,發覺它自高山老龍化出嫩脈后,一路大迎大送,左右各有隨龍護著主脈,理應有佳結,于是他追著山脈,反反復復的來回觀察,但就是找不到一個他滿意的地方。當來到山脈盡頭時,只見山腳下化出一片平坡平田,卻沒見到有明顯的龍虎環抱,但他堅決認為這條龍脈不會虛生,主脈既盡于此,當結有好地,于是他在山脈與平坡之間,走來走去,但始終找不準結穴的位置。
后來他干脆搭棚住了下來,天天觀察,夜夜苦思,一晃就是三年光陰。一天傍晚,地理師在冰天雪地里看見一白發蒼蒼的老婦,穿著白布單衣正在池塘邊紡線,他上前問道:‘在外面紡線不冷嗎?’老婦說:‘這里是冬暖夏涼。’頃刻,老婦消失了。地理師拍拍自己的腦門,若有所思,原來要找的地方就在眼前,真得感謝仙人的指點啊!”
周作淵于嘉慶二年(1797丙辰年)病故,臨終前遺囑后代“一生困于場屋,虛愿未酬,但未曾懈志。”希望子孫“勵志揚名,仰體先志。”作淵公安葬事畢,,周祖培的父親周鉞按例守孝三年,就在家里設塾館,親自督課,教導自家子弟和幾個親戚的孩子。
他們是兩個弟弟:周鍇,周锜,三個兒子:祖蔭,祖植,祖培,兩個表弟:楊嗣曾,熊傳栗。就在周祖培入學的當年,學館庭院生長出數珠靈芝,周家以為此乃祥瑞之兆。周鉞就讓兒子們以芝為字,長子字芝昉,次子字芝生,三子字芝臺,以后出生的四子祖貽字芝翹,嗣子祖芘字芝山。芝草徵祥,因以為字。
大概真是有仙人指點點,葬地之后,先是由周鉞(周祖培的父親)于嘉慶辛酉年(1802年)中進士,然后周家讀書人有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據統計,周作淵直系四代僅中進士者就有九人:周鉞(嘉慶辛酉科)周祖蔭(嘉慶己已科)周祖植、周祖培(嘉慶己卯科),周锜(嘉慶庚辰科、周祖銜(道光壬辰)
周德榮(道光丁末科)周文燾(同治戊辰科)周文浚(同治甲戌科),而更有貢生、監生、舉人等等功名以及為官者,則舉不勝舉。出現了“文風大振,人才鵲起”的盛況。嘉慶皇帝一次召見周鉞時垂詢家事,贊曰:“汝父子叔侄兄弟皆成進士,可謂一門之盛矣!”世稱“商城望族,簪纓世家”。
當然,民間傳說是有所神化,據史料記載:“周祖培祖父墳位于商城縣西28公里觀廟鄉姜寨村。相傳,此處原有一間坯墻茅屋,住一老嫗,終年紡紗,寒暑不侵,傳為風水寶地。周家訪得,重金買作祖塋,祈佑千年吉祥”。墓前原有墓碑、石香爐、石燭臺、華表、旗桿,神道兩側依次排列石獅、石象、石馬、文官、武吏,垣墻環護,植樹成林,滿園幽穆。
歲月滄桑,周氏墓園荒圮有年,墓碑、翁仲、石獸損殘,散置塘邊田頭。斷碑尚可辨識者有“顯考鄉賢周五公”、“妣陳太君”和“體仁閣大學士祖培”、“鹽大使署蘆臺場大使祖貽”、“孫祖頤”等字跡。當然,石人石馬是依封建社會禮制在周祖培顯貴后重修的,以周家等人的顯貴,才會有如此規模。據村民說,近代此墓被盜過三次,墓內已經被洗劫一空,現在墳墓是周家后代粗略重修的。
風水?解析之清皇陵?風水?
清朝皇帝的陵墓群有三處:北陵、東陵和西陵。
清北陵位于沈陽市內北部,本名昭陵。為清太宗皇太極和他的后妃的陵墓。
清東陵、西陵則是清朝入關以后的皇帝陵墓群。清朝從1644年入關,到1911年被推翻,統治我國200多年,共有十個皇帝,分別葬在東、西陵。
清東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皇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
清代帝王在選勘陵址時,以我國傳統的“風水學”理論為依據,刻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的山川形勢,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東陵正是這種理念的最為適當體現。陵區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勢皆西向,儼然左輔;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
靠山昌瑞山龍播鳳翥,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鐘,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水口山象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豆陵區之南,形如闕門,扼守隘口。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夾流,顧盼有情;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勢,對于鑲嵌于其中的陵寢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清西陵則始于雍正皇帝。傳說雍正的皇位系篡改康熙遺詔,他怕死后遭到父親訓斥,所以另辟蹊徑,興建了清西陵。后來,乾隆帝創建了昭穆之制,孫子和爺爺葬在一起。
昭穆之制剛執行到嘉慶,就被道光損壞了,他本應葬在清東陵,因地宮滲水拆除后遷至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周圍群巒迭嶂,樹茂林密,風景極佳。東有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偉的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的永寧山,南抵滔滔東流的易水河。
清代孫鼎烈在《永寧山扈從紀程》中這樣描述清西陵:“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于外,靈巖翠岫,環衛其間”,這正與“山勢層疊深遠,不宜孤峰獨秀”的要求吻合。
“陵寢以風水為重,蔭護以樹木為先”。在清西陵8000余公頃的土地上現有約兩萬株古松挺拔屹立,更有20多萬株幼柏茂密叢生,因此清西陵被冠以“華北地區最大的古松林”之美稱。清西陵鑲嵌在這浩大的松海林濤之間,正所謂“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匯之所”。
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后陵三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陵三座: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此外,還有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一共14座。
1995年,末代皇帝溥儀(宣統皇帝)的骨灰也葬人清西陵。
陵寢,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產物,是封建帝王及其后妃們死后安葬的閟宮。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一向宣揚“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們認為,山陵關系到帝運之盛衰,國祚之長短。因此,在歷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寢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
為了保護陵寢安全,建圍墻,樹界樁,開火道,懸禁牌,再加上封建統治者的故弄玄虛,堪輿家們的大肆渲染,皇家陵園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環。明清陵寢盡管已開放多年,仍然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存在著許多難解之謎。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從清太宗皇太極建立清(1636年),到1911年滅亡,歷275年。先后開辟了三處皇家陵園,即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園寢10座。在陵區外圍還建有王爺、公主、大臣、保姆等等大量陪葬墓。
這些皇家陵園,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富麗堂皇,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從陵寢的營建、帝后妃的葬禮中,我們可以透視到當時的宮廷斗爭、財政狀況、官員升遷、宮闈秘事、典章制度、喪葬禮儀、建筑規制的一些側面。因此,陵寢不僅是清宮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