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馬月是什么意思
猴年馬月,漢語成語,為“猴年閏臘月”或“猴年十仨月”的誤傳,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來的結果無法預料,泛指未來的歲月。
氣候由冷到熱,再由熱到冷,這樣一個變化的周期內就是一個回歸年。一個回歸年內,月亮的圓缺變化有12次,月亮每圓缺一次為一個月,12次圓缺就是12個月,12個月就是陰歷的一年。在這一年的12個月中,有時有6個大月,6個小月(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共354天。
有時有7個大月,5個小月,共計355天。如果一年有354天,就比回歸年短了11天多;如果一年有355天,就比回歸年短了10多天。這樣,三年的時間就短了30多天。為了和氣候的變化周期相互一致,就需要添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就叫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月年。這一年有383天(6個大月,7個小月)或者384天(7個大月,6個小月)。
其實每年都有一個月是馬月,每年農歷正月到臘月大致對應的屬相依次是: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根據干支歷法,猴年12年一個輪回,馬月也是12個月一個輪回,“猴年馬月”的周期是12年。這樣一來,猴年馬月就是指猴年里的農歷五月,每十二年就有一次。猴年馬月也指日可待了,從語言邏輯上講,凡是說要等到猴年馬月的事情,到了這個農歷月就該成功了。
例如2004(農歷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從6月5日開始直至7月6日是庚午月,正好是“猴年”里的“馬月”,下一個“猴年馬月”是2016年6月5日(芒種)至7月3日(小暑前夕)的甲午月。
“猴年馬月”這個詞語究竟最初是怎么來的,已不得而知。
一種說法是,這個詞語中的“猴”,本應為“驢”。據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驢年馬月”用來指不可知的年月(即事情遙遙無期,不能實現而言),農歷用代表地支的十二生肖紀年,其中沒有驢年,遂也稱“猴年馬月”。
天文和古漢語專家,他們都認為,對“猴年馬月”這個詞的來歷無從考據,復旦大學中文系著名古漢語專家駱玉明教授在查閱相關典籍后表示,這個詞多半是來自民間的諺語。
“猴年馬月”的來歷無從考據,這個詞義多半源于方言的以訛傳訛,是“何年嘛月”諧音的變體。但是對于猴年馬月的來歷始終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
“猴年馬月”早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借此期盼想實現的事早日到來。對于2016年即將到來的“猴年馬月”,有網友就表示,感覺很多等了很久的事,就要有結果了。
“猴年馬月”終于到了的特別意義
“猴年”與“馬月”交會
是好運到來的日子
一個關鍵,就是“猴馬配”,這并非簡單的巧合。著名史學家邢義田先生專門研究過“猴馬共存”的造型藝術。1992年,他在山東滕州博物館注意到一個漢代石刻畫像,像中有一樹,樹下一人騎于馬上,馬旁有一人彎弓射鳥,還有一人立于馬與人之間。
2007年,他又連續發現陜西出土的西漢晚期“猴騎馬”造型的彩陶俑、河南南陽出土的“猴騎馬”造型的漢代陶器、山東東阿出土的漢代畫像石。據此,他從美術史角度提出了“猴馬共存”的藝術母題,認為這是北方游牧民族關于“猴防馬疫”經驗的多民族交流的藝術創造。
此外,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家田兆元是最早從“猴馬配”出發系統思考“猴年馬月”本義的學者。他認為,“猴年馬月”是猴與馬的故事在歲時節日上的反映。中外養馬必定養猴,馬需要猴才會健康,比如中原地區和南方地區養馬人,
必在馬廄中貼上猴的圖像,在套馬柱上刻上猴的圖像。而且農歷五月是端午之月,古時認為是惡月,多病多忌諱,人們會通過健身、藥浴、香薰等民俗來禳除瘟疫、祛惡辟邪。而猴年的端午就比較好了,五月的厄運因為猴子的到來而變得吉祥順遂。所以難得“猴年”與“馬月”交會,這是一個好運到來的日子,時機難得,萬事皆成。
是古代“猴防馬疫”信仰的藝術再現
具體來看,上述立論,除了考古圖像資料外,還有大量文獻可供參考。例如,“猴防馬疫”的觀念在晉代傳世文獻中就有明確體現。晉代干寶《搜神記》卷三《郭璞》記載,趙固的馬忽然死亡,他趕緊找到當時的最杰出博物學家、方術老師郭璞,
這位老師開了個“民間奇方”,讓趙固去找一種類似猿猴的動物,結果,這個動物噓吸死馬鼻孔,居然真的救活了死馬,實在是了不起的神奇醫術。郭璞以猴治馬病的生動故事,既反映了他作為博物學家的非凡能力,也直接印證了猴馬共存母題的合理性。
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文獻記載“畜猴養馬”的已知最早材料,其第六卷有記:“常系獼猴于馬坊,令馬不畏,避惡,消百病也。”這一記載明確說明獼猴有避邪功能,可以消除馬的各種疾病。
明代小說《西游記》以孫悟空被封弼馬溫之職而設計出“大鬧天宮”的情節,官名與“庇馬瘟”諧音,與以猴防馬疫的俗信有關。至今陜西鳳翔年畫及線版上也有很多猴馬共存的圖樣,并題有“庇馬瘟”,其目的都是佑護馬的健康與平安。
由此可見,猴馬共存造型圖像是古代“猴防馬疫”信仰的藝術再現,它們以造型藝術進入日常生活,后來被寄以“馬上封侯”的美好寓意。同時,它們又以人物傳說、地方俗信和年畫藝術傳承著這一母題。“猴馬共存母題”展示了猴可以防災、減災、消百病的吉祥品格。
馬月是以馬的神性來壓勝“惡五月”
除了“猴馬共存母題”及其所反映的“猴防馬疫”信仰外,猴年馬月的另一關鍵要素是“馬月”。
俗語“驢年馬月”、“牛年馬月”和猴年馬月一樣,它們都包含了“馬月”一詞,而且在近現代漢語中都表示“不可能、不可知、不可信”的時間與事實。顯然,“猴年馬月”之所以被人們所誤用“不可知的年歲”意義,是受到了它的近形結構詞“驢年馬月”的傳染性影響。那么“馬月”有什么含義呢?
“馬月”是按十二肖獸紀月的一種名稱。夏歷紀月法,以寅虎開始紀一月,依次是卯兔紀二月、辰龍紀三月、巳蛇紀四月、午馬紀五月。夏歷五月正值我國春末夏初之際,氣溫急劇升高,熱度與濕度大幅增加,為蚊蟲病菌的繁殖、生長提供了良好環境,五月因此成為瘟疫多發的季節,在民間形成了“惡五月”的俗信。《春秋考異記》有云:“地生月精為馬。”由此,馬月之名,乃是以馬的神性來壓勝多災多難的“惡五月”信仰。
至此,從端午節的所在時間五月出發,“端午節”與“猴年馬月”關聯起來討論就成為一種合法邏輯,它們都是我國文化智慧專門為春夏瘟疫頻發季節立下的“公共衛生防疫警示牌”。端午節以儀式的莊嚴神圣,強化夏歷五月防災除疫的公共衛生意識,而猴年馬月則以語言巫術的方式,表達人們可以實現祛除五月瘟疫災難的美好理想。
也就是說,“猴年馬月”的本來寓意,是端午成功防疫辟邪的良辰吉日,它既是具體的民俗時間,也是寓含巫術求吉的免疫力量。因此,猴年馬月是無數“惡五月”中惟一的好日子,而且十二年一遇,是具有免疫力量的吉祥端午月。
猴年馬月的出處
“等到猴年閏臘月吧!”這句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得到。意思是指,對于想辦成一件事情或者實現一種愿望,似乎是沒有多大的指望。那么,究竟有沒有“猴年閏臘月”這一天?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咱們要知道什么是閏月,為什么會有閏月。
氣候由冷到熱,再由熱到冷,這樣一個變化的周期內就是一個回歸年。一個回歸年內,月亮的圓缺變化有12次,月亮每圓缺一次為一個月,12次圓缺就是12個月,12個月就是陰歷的一年。在這一年的12個月中,有時有6個大月,6個小月(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共354天;有時有7個大月,5個小月,共計365天。
如果一年有354天,就比回歸年短了11天多;如果一年有355天,就比回歸年短了10多天。這樣,三年的時間就短了30多天。為了和氣候的變化周期相互一致,就需要添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就叫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月年。這一年有383天(6個大月,7個小月)或者384天(7個大月,6個小月)或者385天(8個大月,5個小月)。
可是,古人發現,即便3年添加了一個月,也并不能完全解決月份與氣候相吻合的問題。因為陰歷的3年要比回歸年短了33天左右,而增添一個閏月也只有29天或30天,仍然短3天左右。智慧的我國勞動人民就采用了19年閏7月的方法。這樣,19個陰歷年和19個陽歷年的天數就基本上相等了。因為19個陰歷年是228個朔望月,如果再加上7個閏月,就正好等于19個回歸年中的235個朔望月。這樣,陰歷和陽歷就調和好了,月份與氣候變化也就大體一致了。
關于陰歷閏哪一個月,這與24節氣有關系。24節氣共有24個數字,凡對應的奇數稱為“節氣”,如立春、驚蟄、清明、立夏等;凡對應的偶數稱為“中氣”,如雨水、春分、谷雨、小滿等。每年中有12個中氣,陰歷就是把12個中氣作為12個月的標志的。例如,把雨水所在的月作為正月,把小滿所在的月作4月,把霜降所在的月作9月等。
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而一年中只有12個月有中氣,所以就得有一個月沒有中氣,這個沒有中氣的月無從得名,就只好跟著它的前一個月再加上一個“閏”字,就得名了,這就是閏月。例如2014年9月,次月本應該是10月,可是因為它沒有中氣(小雪是在11月初一),所以,它就以9月再加一個“閏”字,因此,這一年就是閏9月。
那么,什么時候是閏臘月?據專家統計,從1701年到2000年的300年間,閏2月出現9次,閏3月、閏6月各出現16次,閏4月出現19次,閏5月出現23次,閏7月出現13次,閏8月出現7次,閏9月、閏10月各出現3次。而閏11月、閏臘月、閏正月還從來沒出現過。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軌道是橢圓型的,在近日點時運動較快,在遠日點時運動較慢。
這就造成了兩個中氣之間的距離在太陽近日點的時候較短,而在遠日點的時候較長。臘月前后的3個月在元旦左右,這幾個月的中氣與中氣之間的時間距離較短,較難出現沒有中氣的月份,也就難以出現閏月。由此可見,出現閏臘月似乎是很難的事情。猴年閏臘月這一天更不可能出現!所以,咱們常常聽到的“等到猴年閏臘月”就是指不可能實現的愿望。
周期
根據干支歷法,猴年12年一個輪回,馬月也是12個月一個輪回,“猴年馬月”的周期是12年。例如2016年(農歷為丙申年)正好是猴年,6月5日開始直至7月7日(芒種節氣至小暑節氣)是甲午月,正好是“猴年”里的“馬月”。
下一個“猴年馬月”是2028年(農歷為戊申年)5月24日(端午節前四天)至6月22日(夏至后一日)的戊午月。值得一提的是,2028年農歷戊申年恰逢有閏五月,也就是說2028年過完了猴年馬月之后,還接著過一個猴年閏馬月,從6月23日(夏至后二日)至7月21日(大暑前一日)的戊閏午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