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在中都(今北京)西北香山一座豪華的宰相府中,宰相耶律履在廳堂中不安地來回走動。忽然,后面的臥室中傳來嬰兒呱呱墜地的哭聲,接著,報信的匆匆說:“報告老爺,是個男孩兒。”耶律履高興極了,他對親人說:“我活了六十多歲,才有這么個兒子,這是上天保佑啊!他將來一定會成為我們家光宗耀祖的千里駒,成為名彪史冊的人物。”
說罷,耶律履十分感慨,他覺得金國正在日漸衰落,這個剛剛出生的孩子,恐怕難為金國效勞,祝愿他將來會得到異國的任用而有所作為。所以,他苦心孤詣,要為這個孩子取個吉利的名字,他想了半天,就以“楚材”為名,“晉卿”為字。它出自我國春秋時的史書《左傳》:“楚雖有材,晉實用之。”即楚國雖有人才,卻會被晉國實際使用。這句話后來成為列國間引用他國人才的通用語。
耶律履為他兒子所取的名字,后來果然應驗。耶律楚材長大成人,雖然也做了一段時間金國的官吏,但后來蒙古汗國伐金時,他順應歷史潮流,輔佐成吉思汗父子,做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成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zhengzhi 家。
耶律楚材的祖先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族,他是遼代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八世孫。耶律突欲(又名倍)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在遼天贊四年(925年)耶律阿保機冊封耶律突欲為“人皇王”,讓他主持東丹國政。在遼代,這個顯赫的皇族,世代均是** ,到耶律楚材的祖父時,隨著遼代的滅亡轉而歸順了金國,耶律楚材的父親耶律履以文章德行得到金世宗完顏雍的信任,被任命為翰林待制、禮部侍郎。金章宗完顏璟即位,耶律履因功勛卓著歷任禮部尚書、參知政事,最高任尚書右丞(相當于宰相),死后追封為文獻公。
耶律楚材的父祖輩聲名顯赫、官高位尊。耶律楚材在《為子鑄作詩三十韻》一詩里,非常驕傲地贊頌了祖先的高深文化修養和治世功勛。
契丹族原發祥于遼水以北,是北方游牧民族。但到了耶律阿保機建國前后,契丹族與中原漢族的聯系日益密切,不少人接受了漢文化。耶律楚材的八世祖耶律突欲就是契丹皇族中最早接受漢文化的人之一。他曾建議其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孔子廟,興辦儒學。他治理東丹時即采用中原漢法。他博學多才,既善于騎射,又工于書畫耶律楚材八字,懂醫藥針灸,并能用契丹文、漢文兩種文字寫出很好的文章。他在今遼寧省阜新市東南風景秀麗的巫閭山上建造了望海堂,藏書近萬卷。其后楚材的歷代先輩均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特別是他的父親耶律履,精通儒、釋(佛)、道,能用漢文寫一手漂亮的文章。這些對耶律楚材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耶律楚材2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是在母親楊氏的養育與教誨下成長起來的。楊氏是當時名士楊曇之女,出身于書香門第,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耶律楚材八字,被封為漆水國夫人。她謹遵丈夫希望楚材學有所成、光宗耀祖的遺愿,對楚材的教育抓得很緊。她除傳授兒子啟蒙知識外,還經常給他講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等刻苦學習的故事,教導他從小樹立遠大志向,使楚材從少年時代起就勤奮好學,知書懂禮。
耶律楚材自幼生長在金朝國都中都(今北京),當時中都是金國zhengzhi 、經濟、文化的中心,金國統治者把大批南方的文人和經書都集中到此。耶律楚材出身于官宦家庭,因而有機會接觸到漢文化的儒家經典。
幼年的楚材聰明好學。有一次,楊氏看小楚材學習的時間很長了,就領著他到后花園散步,花園里其他的小孩都在追逐玩耍,母親對耶律楚材說:“你去和小伙伴們玩吧,我到書房中等你。”說完楊氏就回書房了。一會兒,小楚材就跑進書房。楊氏問:“你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楚材說:“媽媽,你教我的漢字我還沒練完呢!等我練完了再去玩。”楊氏用手摸著楚材的腦袋,眼淚掉了下來。這一年,耶律楚材才7歲。
從13歲開始,耶律楚材大量閱讀了我國歷史上的《詩經》、《尚書》、《論語》、《易》、《春秋》等文史哲經典著作。到了17歲,已經是“書無所不讀”,并且文章也寫得很好。他經常到家鄉附近風景秀麗的玉泉山一帶游玩,玩到高興處往往寫詩作文抒發胸懷。玉泉山華巖殿后面有一個七真洞,洞里曾留下他刻寫的不少詩詞。
幼年喪父,耶律家的衰落,對耶律楚材的成長當然要發生很大的影響。耶律履雖然官居宰相之職,俸祿可能很優厚,但他平時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受到人們的稱贊,“文獻陰功絕比倫,昆蟲草木盡承恩”,卻不善于置家,一旦去世,竟然沒有給家人留下一份可觀的遺產。后來,耶律楚材在自己的詩中回憶他的父親:“入仕三十年,廟堂為柱石,重義而疏財,后世遺清白。”不會完全是假話,“我考文獻公,清白遺四壁”,大概確實是沒有很多遺產的。盡管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某種程度的拮據和不便,有時不免感嘆“余生嘆不辰”,但貧困的生活也能磨煉有志者的意志,“貧困志不渝,未肯忘平昔”。耶律楚材表示堅決要干出一番事業來。
耶律楚材在父親去世后,經濟狀況雖然不太好,但學習的條件還是優越的,經過他的艱苦努力,短短幾年中,竟然學到了不少知識。據說,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而且文思敏捷,下筆為文,奮筆直書,很少改動,好像頭一天就作好了似的。
楚材雖然幼年喪父,靠母親楊氏撫養長大,但畢竟是宰相門第,父親在世時又受到皇帝高度重視,所以,仍有一些** 顯宦常與他們家來往。這些人經常談起仕途上的事情,加上楚材自己對社會現實、百姓生活的觀察,激發了他為國為民做一些事情的愿望。而當時走上仕途的唯一捷徑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按照金朝的制度,宰相一級官員的兒子,可以通過考試在***尚書省擔任官職。
耶律楚材基于自己的學問與個性,不愿意依靠父親的余蔭,參加那種含有照顧意味的考試,而決心和所有的舉子一樣進行公平競爭。這件事被皇帝完顏璟知道后,特意把楚材叫去考問他的學問根基與治國方略,感到很滿意,并降旨讓他參加正常的進士科舉考試。進士科舉考試是封建時代選用人才的最高考試形式,楚材于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參加了這種考試。同試者有17人,獨楚材的試卷對答最好,一舉考中了甲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