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年味兒有說道兒,每一天來有不同特色的民俗文化,的確有點讓人目不暇接的感覺。至于說其中有幾分科學的道理,人們大都不會太在意的,喜歡的就是這個氛圍。
大年初七同樣不例外。相傳女媧娘娘自正月初一就忙個不停,用她那一雙神奇的造化之手,前六天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到了第七日才創造出了我們人類。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
不過,我也有點疑惑,造化萬物的女媧娘娘,為啥先創造六畜,而后才是人類呢?我想大概是照顧我們吧,大過年的來到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為生計犯愁忙碌,辛苦自不必說。
可是,新年新氣象,人勤春來早,六畜都進入角色了,人類也應該跟著開啟工作模式,難怪打工人的春節假日到了初七即結束了。今天,我們公司還召開了開年的首座次會議。
由于初七是人類的節日,人乃萬物之靈,人們對自己的“人日”自然格外重視,甚至于在春節系列節日中居于首位,比清明、端陽、中秋等節日的歷史還要悠久。
古人在初七“人日”這天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并且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習俗文化。據史料記載,“人日”最早起源于漢朝,魏晉朝代之后開始重視。
尤其是到了唐代時期更為盛行。《唐詩記事》卷九中記載:“景龍三年人日,清暉閣登高遇雪。”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也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詩句。
當時,人們還將“人日”天氣陰晴作為占卜來年吉兇的依據。《占年書》中記載:“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即:日晴為吉,日陰為災
唐代以后,世人對“人日節”的重視程度逐漸地弱化淡忘,不過,在我國的有些地區,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習俗。
“三做”即為“戴人勝、登高、撈魚生”
“戴人勝”
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荊楚歲時記》有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具體來說,是用五彩絲絹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鬢作裝飾避邪,或剪紙花互相饋贈,蘊含著祛病、辟邪、消災,在新春討個好彩頭的意思。
“登高祈福”
自古以來,不管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人們都喜歡在春和景明,萬物復蘇之際,走出家門,攜三兩好友春游踏青,初七這天,不失為登高祈福的好日子。
“撈魚生”
在南方有些地區,至今仍然保留著“撈魚生”的習俗。魚生就是把魚肉和調料置于大盆中,全家老少圍著一起用手中筷子,不停地撈動,嘴里還念念有詞,撈啊,發啊!期望財運滾滾,生活富足。
“三吃”即為“吃七寶羹、吃面條、吃煎餅”
“七寶羹”
其實就是用七種不同的蔬菜煲湯年初七,初七人日喝上一碗,可以祛除邪氣,強身健體,畢竟過年期間大魚大肉吃的多了,應該補充些蔬菜,有利于自身的營養均衡。
“吃面條”
老輩人認為,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吃上一碗面條,有祝福健健康康,無病無災的寓意。長長的面條,還象征著延年益壽。
“吃煎餅”
初七這天,民間還有吃煎餅的習俗,做法也很簡單,搟成薄薄的面皮,裏上適合自己口味的餡料,放置于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色即可,香噴噴的,饞人的很,大人小孩都喜歡吃的。
“三忌”即為“忌吵架”、“忌求醫問藥”和“忌搬遷”。
吵架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激化矛盾,不僅初七不能吵架,平時也不能吵架,再大的事情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談,總會有解決的辦法。
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有個頭疼腦熱的,啥時候不舒服可不能挑日子,初七忌醫諱藥的說法,純粹是信仰崇拜思想在作祟,多注意身體,加強鍛煉比啥都重要。
大過年的搬家的確有點不妥,翻箱倒柜挺折騰人的,節日的快樂心情也會大打折扣。我認為正月里還是最好別搬遷了,再怎么緊要也不差這幾天不是?
總而言之年初七,正月初七,大家開開心心的,這些老傳統了解一下也挺有意思,內涵豐富的民俗文化,折射出來的是美好的祝福和期待。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