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年初五,音同“交子”。交子,即指新舊更替、辭舊迎新,是新年與舊年相交之時。所以,餃子,于國人尤其是北方人而言,是大年初一必吃的食物。初一吃餃子,代表著跟過去的告別與對新的一年的期望。大年初一吃餃子是約定俗成的,大年初五這天吃餃子,同樣是北方的年俗,而且是必吃不可。
到了大年初五這天,你仔細聽,家家戶戶都會拿傳出剁肉餡兒的聲音,哪家都賣力地剁餡兒,不怕案板被剁裂,唯恐左鄰右舍聽不到剁餡兒的聲音,那聲音,此起彼伏,匯成了一首廚房交響樂。
用菜刀大勁兒地剁肉餡兒,舍棄了平時最愛的絞肉機,不為別的,同樣是為了討個好彩頭。傳說,這天用力地剁肉餡兒,能把“小人”給剁走,這一年里就會順順當當、大吉大利。
現在住樓房的多,平時剁個肉餡兒切個菜什么的都會小心翼翼,唯恐那噪音打擾到樓上樓下,人們都是自覺的很。但大年初五不一樣,您就可勁兒地剁,哪怕剁地咣咣地響,也沒人會埋怨你半句。
對于小人,那可謂是人神共憤。剁完“小人”還不解氣怎么辦?剁完肉餡兒不是還得接著包餃子嗎?包餃子就需要不停地捏,捏是啥?那不就是在捏“小人”的嘴嗎?把小人的嘴給捏住,人都成啞巴了,看他還怎么去猖狂。把小人送得遠遠地,這一年不順當都不可能。
所以,北方的大年初五這天,餃子,是必吃的食物。初五吃餃子的重要性和對于人們的意義,比大年初一吃辭舊迎新的餃子一點兒都不差。不知道初五吃啥的朋友,看到這里,還有什么疑問嗎?
再有一點,初五的餃子最好是一口一個肉丸,肉要多,菜要少,這圓圓的肉丸餃子吃進肚子里,圓圓滿滿的小日子,您就等著瞧吧!
大年初五吃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是北方的年俗,雖然不一定科學,但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懂得。年俗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年初五,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當的重要。傳承靠什么?靠你我他。有孩子的,大年初五叫上孩子,邊剁肉餡兒邊給孩子講其中的故事和寓意,這就是一種傳承。
同時,大年初五又稱為“破五”。過年期間的各種禁忌,在初五這一天就可以完全破除了,拿起掃把掃地、洗衣服、動針線、動剪刀……長輩們在大年三十告誡過的所有的禁忌在初五這天都可以歸零了。
【成詩有話說】: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攤雞蛋,初五餃子捏小人嘴。最好的年味兒,就是按照年俗過節,你會發現,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的意義。這是一種期望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別再說年味兒淡了,年味兒,不只是在每個人的心里,更在每一個人的行動上。不知道南方的朋友,初五會吃什么?
我是靜默成詩,美食領域原創作者,喜歡把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好的味道。如果你同我一樣也熱愛生活熱愛廚房,不妨關注我。同時,本圖文作品系靜默成詩原創,嚴禁不良自媒體作者搬運,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