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首座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后一天。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漢文帝紀念平呂時而設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文帝,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與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手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道教的“三元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首座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明帝點燈敬佛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起源火把節
漢代民眾在鄉間***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 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傳說二
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年初十五,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花燈寄寓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年初十五,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
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于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也有農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于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后,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后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愿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里的各種祈愿,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首座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征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幾案等處,用來避除蝎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游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
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元宵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贊道牶“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元宵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里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我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我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吟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元宵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其中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屆時君臣百姓都去看燈、猜謎語,文人們則飲酒、賦詩、答對。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后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云:“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元宵猜燈謎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后,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于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制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我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與狐狼貓狗半邊相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一片全模糊,雖為小品,亦為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登山鬧元宵:香山碧云寺祈福
元宵節期間,香山碧云寺也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中,具有典型春節民俗和寺廟文化特點的活動將營造出歡樂祥和、熱鬧喜慶、文化濃郁的節日氛圍。如果您對寺廟文化和春節民俗感興趣,不妨到香山公園碧云寺內領略一番。
在寺內,游人可以通過系福條、拜佛祈愿等方式為自己、家人和親朋好友祈福祝愿。鐘鼓樓院內,還擺放了“福、祿、壽、禧”牌示,您可將相應的小型貼紙粘貼在牌示上,讓自己和家人“增福、進祿、添壽、迎禧”。此外,“紅福納豆”活動也深受游人歡迎,游人可將將紅豆放入擺放在羅漢堂北側圍墻上的“福”字模型中,傳遞對美好幸福的熱烈期盼。在山腰里,人們還可以用手中的銅錢投打擺放在不遠處“福”字中間的方孔,寓意在新的一年中財運亨通,福在眼前。
創意鬧元宵:三里屯國際時尚街區
三里屯國際時尚街區燈會特色看點為傳統的“三羊開泰”燈籠展示。12組印有“燈彩江湖”各種字體的異型創意燈屋,將在Village主要廣場展示。
另外,在橙色大廳還將展出**級非遺名錄項目北京燈彩的百十余種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燈彩,如龍鳳呈祥燈、龍舟競渡燈、南海觀音燈、龍頭吉利燈、二龍戲珠燈、百鳥朝鳳燈、蓮花燈、孔雀等、鯉魚燈、小年燈等,并將燈彩置于老北京胡同情景之中,情景交融,京味濃厚。
傳統鬧元宵:前門重現明清“上元燈會”
前門上元燈會帶給游人不一樣的感受——重現明清“上元燈會”。歷史記載,元宵節古時亦稱“上元節”,前門一帶自明清時期就盛行舉辦上元燈會,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觀燈、大行孝道、與民同樂的歷史傳說。前門上元燈會將恢復并提升明清時期在前門地區舉行的上元燈會。
鬧元宵活動將邀請前門大街商戶和全國的能工巧匠云集前門大街,將自己制作的花燈進行展示,游客通過賞燈、猜燈謎、提燈游玩等形式將體驗到燈會的樂趣。同時,活動還將傳統的制燈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使得前門上元燈會更加絢麗多彩。
穿越鬧元宵:從奧林匹克公園到大宋朝
在奧林匹克公園,大型“清明上河圖”實景彩燈藝術觀賞區吸引力眾多游人的眼球。
花燈全長310米,按1:1比例,截取原圖中40多個故事,幾十個特色建筑,上百個動物造型,200多個人物形象,幾萬只LED燈泡鑲嵌其中,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色彩斑斕、璀璨無比!讓您穿越千年的繁華,感受盛世中酒鋪、酒館、肉鋪、茶鋪、書齋、茶館、錢鋪、綢緞莊、豆腐鋪、飯館等車水馬龍般的繁華。這將是一次傳世名著與彩燈藝術最完美的結合,游人看到的將是動態、立體的清明上河圖,仿佛跨越時空,游覽于繁華的古街小巷。
佳節來臨,各式各樣的花燈被掛上京城街頭,到處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氣氛,火紅的燈籠、火紅的福字、火紅的我國結、還有那通紅的笑臉……一盞盞花燈除了像是黑夜里的螢火蟲,不同的造型也訴說著提燈人在元宵節的愿望。在2015年伊始,讓我們哪里的花燈最美麗?
藍色港灣:2015第七屆燈光節
藍色港灣燈光節是以燈光為基礎元素,由燈光景觀、燈光作品、燈光表演、落地活動組成,今年已經進行到了第七屆。
本屆燈光節以“尋夢季”為主題,為大家呈現了夢幻、浪漫、溫馨的燈光,***廣場上“奇幻冰雪城堡”,“愛的水晶梯”,“魔法許愿樹”等場景一一呈現,眼花繚亂的燈光景觀讓人們仿佛置身于13萬平方米的燈光夢工廠,在這個冬天找尋到了暖暖的浪漫氣息。作為北京最大的歐式風格開放式購物商圈,多業態的合理配比為燈光文化節提供了完善的配套,是一個以燈光文化為訴求點的集旅游、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項目,具備極強的欣賞性、互動性。
藍色港灣的美食來自全球各地,在賞花燈的同時,還能讓人胃口大開,從東南亞菜到口感純正的西式美食,一應俱全。70余家藍色港灣特色餐廳,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味蕾。
瑞正園:首屆草莓花燈文化節
悠悠運河水,綿綿通州情。通運橋、古城墻、曹家染坊水井……一個個文物古跡和傳奇典故讓漕運古鎮張家灣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雖然春節已過,但是在這里,還是可以瞬間讓人找到兒時過年的感覺。
那就是位于漕運古鎮張家灣的瑞正園農莊,今年開展的首座屆草莓花燈文化節。在這里,游人可以賞花燈、玩冰雪、摘草莓,歡歡喜喜過元宵,文化節一直進行到3月30日為止。
花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在張家灣古鎮舉辦花燈文化節,將給您展現出最美麗的花燈民俗傳統文化。瑞正園的花燈,利用現代高科技聲、光、電技術應用于傳統彩燈,增加彩燈的動感。用大面積的燈帶以及環境燈來營造氛圍、用經典燈來增加觀賞性、用情景燈來調節視覺節奏、用分區串編的方式來設置整個燈會的流程,形成收放自如、開合有度的節奏。
在突出我國傳統“元宵味”的同時,這里還引入體現現代流行文化的元素,如加菲貓、喜洋洋卡通動漫人物等,讓市民在玩味我國傳統春節文化的同時,領略到當代文化之美,體會到通州文化開放的姿態。
世界花卉大觀園燈會:在花海觀燈
界花卉大觀園的“花都之夜”花燈會以花卉為主題,在20多個燈組中花卉主題燈占了一半,燈會五成用電都來自于太陽能。
據了解,以郁金香、牡丹、桃花為主題的燈組占全園燈組的一半,由300盞五彩郁金香燈拼成的“奧運五環”燈組是花燈中的標志造型。環保、綠色、科技是本次燈會的主打理念,園內組成花燈的10萬多只燈泡、燈管都采用節能燈。本屆燈會還將首次舉行“花卉夜市”,游人可在觀燈之余進入溫暖的花卉溫室,欣賞來自20多個省市的數千個品種的年宵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