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年初五講究多,牢記“吃3樣做3事”,新年運勢大開,接財納福
說起春節的習俗和禁忌,可以一直從正月初一說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是一個節日。大年初五是農歷新年的第五天,傳說這天是牛日,對于老百姓們來說,正月初五并不是一個平常的日子,因為大年初五是迎財神的日子,人人都祈愿著,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里。那么,大年初五究竟有哪些講究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年初五的傳統習俗,牢記“吃3樣做3事”,新年運勢大開,財源廣進,多金多福。
大年初五做什么
1、祭財神
祭財神不僅是南方的傳統,在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會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年初五,即五祀中之得神。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
2、趕"五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送窮還有許多別稱,諸如“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土”“送窮衣”。送窮的方式頗多,最簡單的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完事。民俗認為,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倒垃圾的,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叫“送窮”。不論是接財神還是“送五窮”,都是為了求財求富,這一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貧窮困苦、祈求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
3、放鞭炮
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人們要用鞭炮從每間房屋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意思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值得注意的是:禁放區的可以用氣球代替。其它地區,建議用電子鞭炮代替。
大年初五吃什么
1、吃餃子
大年初五,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俗稱“捏小人嘴”,讓他們不能在背后胡說八道、誹謗別人。而且餃子形似元寶,大年初五吃餃子,也是一種慶祝財神誕辰的方式。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系,最常見的韭菜餡寓意著久財之意,因為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而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
2、吃腐竹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春節期間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腐竹與黃豆相比年初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3、吃八寶飯
春節團圓一定要有八寶飯,而且“八寶”從來只多不少,每一“寶”都有寓意,金桔代表吉利,紅棗表示早生貴子,蜜櫻桃、蜜冬瓜象征甜蜜,瓜子仁象征平安無事,還有撒糖桂花的,寓意著“金(金桂)玉(糯米)滿堂”,財源滾滾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