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年初三習俗: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飽 初三這些不能做 看過來!
正文
▼
大年初三習俗,我國的春節習俗是多種多樣的,有貼春聯、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守歲等習俗。那么大年初三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大年初三習俗吧。
大年初三(農歷),這一天的漢族傳統年俗有回娘家,燒門神紙,谷日忌食米飯等。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有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閩南這一天跟三個生肖:狗、豬、鼠有關。你都知道么?
大年初三習俗
1赤狗日
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兇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外出,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2不外出拜年
因“赤口”,正月初三一般人們不會外出拜年,以此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而且閩南的初三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親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沒去拜過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給人家拜年年初三,會讓對方覺得帶來晦氣。所以這天大都是戶外活動,而不去串門拜年。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年初三,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過年而疏于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3安睡遲起
經歷了除夕和初一的熱鬧不免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早睡遲起,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須早點熄燈睡覺,好好調理身體,以備新年里精神抖擻。
4燒門神紙
古代的人們到了大年初三這天會把過節的松柏枝及所掛的門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過完了馬上要開始經營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諺說“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5老鼠娶親
民間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至于【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從過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它的事;至于過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就是說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初三,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6谷子生日
正月初三俗稱“谷子的生日”,一直流傳于民間,在這天家家戶戶會祈年,且禁食米飯,不然來年會影響谷物收成。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共聚過年,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7小年朝
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8豬日
農歷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漢族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因此人們習慣在這一天里不殺豬,如果當日天氣好,則當年的豬會長得膘肥體壯,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9北方—掃帚日
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稱之為“掃帚日”,因為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掃院落的時候,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要從外往里掃,這表示聚財的意思。
10回娘家
“過完年,回娘家”是春節的傳統習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時間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有的地方,如泉港的南埔、界山、涂嶺三鎮歸寧日則在初三。
11西北—送灶神
在西北農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這天是要送灶神的。從小年請回灶神爺貼在灶臺中間,并擺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爺送走。
12閩南—竹竿舞
從初三開始,福建閩南當地的畬族同胞會用喜慶的竹竿舞來迎接八方來客,用這種載歌載舞的方式來慶祝新年,表達歡樂的心情。
大年初三
你想好怎么過了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