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緊隨春節其后的我國傳統節日,因此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元宵節也要熱熱鬧鬧過個節之后春節才算算真正的結束。元宵節看花燈、吃元宵是每年必做的事情,那么慶祝元宵節有什么意義?本文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我國元宵節的傳統意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國元宵節傳承意義 慶祝元宵節有什么意義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志性時間在一年的首座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從我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國古代春節習俗為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于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我國春節三部曲的高潮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后,很多國人很生氣,明明是我們我國的傳統節日,卻被歸屬到其他**,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才不會面臨斷層的危機。我們新一代人肩上背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是促使傳統節日得以傳承與發揚的動力。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的文化精神。
元宵節歷史傳說
漢明帝劉莊信奉佛教元宵節,下令皇宮寺廟、民間百姓要在正月十五這天點燈敬佛。后來,這一禮儀逐漸演變為民間盛大節日。元宵節初興于隋唐年間,得到百姓的普遍歡迎元宵節,到了宋代、明代已經很盛了,清代達到極致。
正月十五鬧花燈。“正月十五,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鋪無不張燈結彩,火樹銀花樂不完。宮燈、紗燈、魚燈、龍燈、鴨子燈、樓船燈、跑馬燈、蒺藜燈,光彩耀眼;靜的,動的,跑畫面的,目不暇接。”由國慶說,“燈火象征著希望,我國傳統節日中賞燈,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
若將元宵節看作春節的一部分,那么元宵節就是春節的高潮。民俗專家表示,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合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熱烈,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不同之處。這一晚,觀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爭奇斗巧,鑼鼓喧天,滿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顏開。所以元宵節也堪稱我國人的狂歡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