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的習俗
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南、西北地區,正月初五日往往被稱作“破五”、“五窮日”、“五忙日”。也有呼之為“隔開”的,如** 基隆,五日就俗稱“隔開”,意味新正至此結束,要撤除供神、祖的年糕、春飯、柑塔、甜料等。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初五日的習俗主要有:
(一)送窮
這一天,在許多地方都有送窮的做法,只是具體儀式和稱呼有所不同。在河北藁城,早晨放紙炮,叫做“送窮”。而在趙州,掃除穢土置于門外,叫做“送窮”。在河北張北,各家用紙制造婦人,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中,送到門外,點燃鞭炮炸開,稱做“送五窮”。在萬全,俗同張北,并有兒童在街上大聲唱道:“五窮媳婦五窮排,家家門上送出來,不管禿子、瞎子送出一個來。”在河北邯鄲,要在當天早晨天未明時以“籮頭盛煤碴少許送村外,回時換為黃土,名曰‘送窮土,取富土’。”在河北武安,早起將香灰拋到大路上,叫做“送窮土”。在河北懷來縣,“初四日晚,掃室內臥席下土,室女剪紙縛秸,作婦人狀,手握小帚,肩負紙袋,內盛糇糧,置箕內,曰‘掃晴娘’,又曰‘五窮娘’。昧爽有沿門呼者,‘送出五窮媳婦來’,則啟門送出去;人拾得則焚,灰于播種時和籽內,謂可免鳥雀彈食,或不焚,逢陰雨懸之檐端,可掃翳祈晴。”在河北廣宗縣,破五日,要用芝麻秸插糞堆中,并燃放爆竹,叫做“打糞堆”。在山西大同,這天黎明時,各家要灑掃庭院,并將垃圾送到門外。另外剪彩紙為人,在街頭相互更換,叫做“送窮婦”。在山西馬邑縣,則“以彩紙剪作裙衫,裝女子形,于更送之街頭,曰‘送窮媳婦出門’”。
在翼城縣,“夙興,取爐灰少許于筐,剪楮人五,送至門外,焚香、放花爆而還,名曰‘掐五鬼’。”在河南林縣,這天早晨,家家將一些柴灰送到十字路口,叫做“送窮灰”。在四川三臺,初五日,家家將掃除的垃圾,抬到僻靜處埋掉,叫做“送窮”。在甘肅天水,初五這天早上,把初一到初五積存的垃圾盛在竹編的簸箕里,低下頭,彎著腰,揣著簸箕從房內退到大門口,退的目的主要是擋住迎面來的風,以免將垃圾吹下來。如果掉下一點,就要順到原地,重新回到大門口,然后轉身不能回頭,一口氣跑到倒垃圾的地方,簸箕不能拿回家,要和垃圾一起燒掉,意思是燒掉了五窮,今年家里一定會富裕。而這天,人們燒了五窮還不放心,中午要吃玉米面做的稠糊(當地人稱為散飯),意思是用稠糊把五窮糊住。我國東南一些地區,也有送窮的習俗,但往往不在初五日,而在初三日。送窮的內容也不相同。在江西南昌,三日,女婿不去岳家,叫做“送窮”。據民國六年(1917)江西《鹽乘》,初三日早晨,各家打掃庭院,然后點著鞭炮、敲打鑼鼓送到水邊,叫做“送窮”。在** 苗栗,初三日叫做“窮鬼日”。這天清早,婦女起身,灑掃庭除,將塵埃廢物等扔在三岔路口,焚香祝禱一番,并將一些飯團扔在地上后,才回家中盥洗,做早飯,叫做“送窮鬼”。在廣東始興,初三日叫“窮鬼日”,忌出行。在廣東清遠,初三日掃地,叫做“送窮”。又福建建寧“送窮”,將穢土投入水中即可。亦有初四日送五窮的,如寧夏平羅,四日,將熾炭、鐵投入醋盆,倒在門前,叫做“送五窮” ,又叫“打醋壇”。
(二)接路頭
在南方一些地區,比如上海、江蘇、浙江、河南的南部,初五日,往往被視為財神生日或五路財神生日,人們在這天或前夕習慣接財神,也叫接路頭。如《上海縣志》載:“五日,接財神,用鮮鯉擔魚呼賣曰‘送元寶魚’。至暮轟飲,曰‘財神酒’。”另據1961年《上海史料叢編》《外岡志》:“初五日祀五路年初五,謂之‘燒利市’,以祈一歲之生財。”在江蘇蘇州,接路頭時,要在客堂正中掛上財神畫軸,前面放酒盅五只、筷子五雙,以及五干五濕的供品,此外,還要加四碗四碟,中間三牲盤:金雞兩只、五花肋肉一方,活鰱、鯧魚各一條。雞要縛成元寶狀,口銜青蔥;魚上壓一把菜刀。又一盤盛豬腸一大五小、豬蹄一只、雞蛋五枚、豬血兩方。另備水盆一只,養活鯉魚一條,祭后放生。在相城,各商家于初五左右開市,祭祀財神,并招人飲酒,叫“接路頭”。這天,乞丐也來湊趣,以紙扎獅子作跳舞狀,向各店乞錢。叫“掉獅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