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縱欲影響身心健康,人生成敗,古人圣賢淳淳教導我們的是“萬惡淫為首“,就是要我們子孫后代學會“戒色”節欲,或是戒欲,其重要性在這里不用多說。我們應該也要知道,好多圣賢們也并不是一開始就超凡脫俗,也想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樣,困惑在七情六欲中,但是他們之所以能夠稱為圣人,原因是他們能嚴格自律,勤于修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曾國藩的例子。
曾國潘被譽為“中興首座名臣”,與張之洞、*** 、左宗棠并稱“四大名臣”,謚“文正”,是理學家、zhengzhi 家、書法家、文學家。有人推崇他為千古首座完人。*** 曾感慨“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之感慨。
而其實,曾國藩也并非在年輕的時候就是圣賢之人,他在情欲方面,也自稱自己“喜色”,那么,這位“千古完人”也是通過“自我修煉”最終超凡脫俗,走向成功的。我們一同感受這位圣賢“戒色”的心路歷程。
曾國藩的文章中寫到:“有用之歲月,半消磨于妻子”,三月初二日,“日中,閨房之內不敬。去歲誓戒此惡,今又犯之,可恥,可恨!竹如來,久談。久不克治,對此良友,但覺厚顏”。他說自己“明知體氣羸弱,而不知節制,不孝莫此為大”。
曾國潘的好友湯鵬有著作《浮邱子》一書,頗得曾國藩好評。一天,曾國藩前往湯鵬家赴喜筵,席間見湯的兩個姬人,曾國藩故伎重施,“諧謔為虐,絕無閑檢。”曾國藩早期《日記》的類似記載不限于以上幾例。這說明血氣方剛,剛過而立之年的曾國藩也有七情六欲,也是一個正常人,他對女性充滿了愛,盡管這種“愛”是在性意識支配下的形而下之“愛”,但至少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曾國藩的情感世界。他后來就曾誓言要“截斷根緣,誓與血戰一番”。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曾國藩這方面的“不敬”很快有了大的變化,成為莊重、詼諧而不失君子形象的一個人。曾國藩就是這樣,為了能他日有所作為,嚴格限制自己的情欲,甚至夫妻之間正常的情感交流都嚴加克制。在儒家老祖宗孔孟那里,都承認“食色,性也”,但曾國藩認為,人的私欲、情欲一旦膨脹就難以收拾,終會妨礙大事業。他以后位及人臣,但堅決不納妾,生活作風上也嚴格自律,這是他不同于同時代的封建士大夫的地方,也是他精神品格上的突出之處。
曾國藩為了實現“澄清天下之志”,針對自己的不良習慣,他提出三戒:一戒吃煙,二戒妄語,三戒房闥不敬,后來都做到了。
“戒色”這個話題大大挑戰現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很多人并不認同。但是“傷精”的人大有人在,現在連很多醫生和養生專家都不愿意講的。因為現代市場經濟就是要不斷地誘發人的欲望,才有錢可賺,人的每一個欲望的挖掘,都是一個新市場,而這個市場后面再大的負面作用,是沒有人會講的。
有些人認為jingzi只不過是蛋白質和水,其實不然。精是什么?是人體是精華;是由一個小小的一點點物質和活性,就能生育一個萬物之靈的人類。精是一滴精、十滴血,是人體的先天之精華而生,消耗了之后靠食補、休息這些后天的辦法是不可能再生的,而人體的壽命、體質就是由這些先天精華的存量決定的。所以保精對養生說如何重要都不夸張。所謂壯陽的藥基本可以等同于催命的藥,很類似于** ,就是要把你儲存的先天元陽逼出來,供眼前之樂。當你最后一點元陽的潛力被逼出來之時,也就是鬼門關了,金瓶梅里的西門慶之死就是這樣一個寫照。
古人云“萬惡淫為首”,幾乎所有宗教中把“邪淫”列為首要的禁忌,不是偶然的,無論從世間法還是出世法看,都有深層次的道理,結論更是非常一致。在這里就先不多講了。身體和運氣都是自己的,自己不珍惜別人是無法幫忙的。
這里不是限制正常的夫婦之愛,而是現代社會的開放觀念,太過害人,不僅是不正當的***關系,也包括SY,還有看太過ciji的書和片子也一樣傷精。現在尤其是害了許多青少年,過早涉足,不知節制,毀了一生。說毀了一生,這話毫不夸張,如果現在看不出來,只是時候未到,或者就算以后遇到了事,也不知道根源是這里引起的。修身勵志,多養浩然之氣,對一生的健康和運氣都有莫大助益。而許多慢性病的治療,以前都需要階段性節欲或禁欲,但是現在醫生都不講了。現代不少慢性病,屬于陰陽兩虛,一邊看著醫生吃著藥,一邊縱欲,最后越治越差,還說治療沒有效果,這種人,神仙來了也治不好。正如同紅樓夢里的風月寶鑒,正面是美人銷魂,反面是骷髏白骨。極樂也,極悲也。
年輕人要效仿曾國潘,“戒之在色”,斷除外緣,不接觸一切可能引發欲念的信息、圖片、場所這些,否則的話心念一動,精就外溢了。最好有一些健康的活動轉移注意力。要走正道,持正念、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建議接觸國學。
看曾國藩如何戒色,欲成功人士豈能縱欲!
俗語說,玩物喪志!性格、習慣、食色之性都只要適度都是可以的,但是,人的私欲、情欲一旦膨脹就難以收拾,終會妨礙大事業,因此一個做大事的人,就應該通過不斷自勵,限制自己不恰當的欲望,而把主要心思放在自己所要從事的事業上去,以此來完善自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